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命记忆和创造力的源泉,而陕北三边柳编技艺正是陕西省的非遗项目之一。历史上,定边、安边、靖边三县人民用柳条编织油篓、酒篓、簸箕、笸箩、筛子等,精巧玲珑,编制精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为培养大学生的非遗传承意识和责任感,2023年8月8日,长安大学赴陕西榆林“非遗赋能新时代·实业振兴古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靖边县文化馆,通过调查、参观和采访等形式,深入了解柳编非遗的文化魅力与传承情况。

街头心声,博采民众之见
实践队员们来到靖边县文化馆周边地区进行街头采访,收集了《靖边县公众对三边柳编的看法与了解程度》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覆盖了年轻人和长者,其中包括靖边县文化馆公益培训班的学员和助教,旨在了解不同人群对家乡非遗的认知和感受。
许多受访者对政府在柳编保护方面的积极措施表示肯定,并表示愿意为家乡非遗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科学分析,实践队员希望为后续非遗的普及和传承提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艺术陈列,领略非遗之美
8日下午,实践队员参观了靖边县文化馆一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展馆运用文字、图片、实物、蜡像和情景再现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靖边跑驴、三边柳编、剪纸、转九曲、信天游等非遗项目,为实践队员们呈现了一幅幅靖边非遗的文化画卷。

在展览馆中,实践队员们重点了解了柳编的技艺特点。三边柳编以其历史悠久、经久耐用、美观精致、样式新颖、编法多样等特点而闻名,各类编法都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凸显了陕北地域特色。实践队员们在近距离的观赏与接触中深深被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所打动。

访传承人,聆听匠心之道
三边柳编市级传承人闫小红及其学徒贺东利受邀来到文化馆,向有幸采访了两位老师。

据老师们介绍,三边柳编技艺多年来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注重环保和使用天然材料,技法极具特色,彰显了传承人的初心。今年,多位柳编传承人在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总决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得益于靖边县委、县政府和县妇联的重视,甘沟文化产业园成立了柳编传习所,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靖边县创编艺术品销售有限公司也随之成立,开展订单式业务,为非遗扶贫增收创收做出了贡献。
闫小红与贺东利老师对实践队员的热情关注表示肯定,并鼓励青年们多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三边柳编注入新的活力,促进非遗的传承发扬。

经过调研,实践队员对传承非遗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深感责任重大,决心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努力让非遗在指尖焕发新的生机和光彩。
供图供稿:郭海丽,审稿:欧阳韬